家长、学生追思董爷爷:他是“孩子们世界里最亮的那颗星”

导读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7日讯(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高琛琛)11月16日,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、第四届中华医学会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...
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7日讯(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高琛琛)11月16日,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、第四届中华医学会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、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呼吸内科、病理科奠基人董宗祈在湖北武汉逝世。

武汉儿童医院门诊楼3楼C区,指示牌上还保留着“董宗祈专家工作室”,老人却不得不离开坚守了一辈子的诊室。记者王春岚 摄

17日,市民纷纷在网上留言追思董爷爷。他的学生、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专家追忆老人生平时表示,董老的离去是儿科领域的损失,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,将成为大家的奋斗动力,继续推动儿科的建设和发展。

“孩子们世界里最亮的那颗星”

16日晚上,长江日报官方微信推送了董老逝世的消息。不少读者在文后留言,沉痛悼念董老。其中不乏曾经的患儿家长,他们带孩子找董老看过病,在他们的回忆里,董老诊疗水平高、态度好,令人敬爱。

有读者回忆,20年前孩子哮喘,经常找董老看病,每次问诊完后,董老会轻言细语地叮嘱饮食调理、天气变化等注意事项,“周围好多家庭的孩子都得益于人民的好医生董爷爷”。

有读者的孩子小时候经常半夜咳嗽,看了好多医生都不见好转,在朋友的推荐下找董老看病,一次就见效。现在孩子渐渐长大,身体也越来越好了,“孩子们的董爷爷,一路走好”。

还有读者表示,每次去儿童医院看病,总能看见一头白发的董老,“您永远是我们的董爷爷”。

“您就是孩子们的世界里最亮的那颗星。”这位读者的评论,被多人点赞。

“老师的教育令我受用终身”

“最近两个月去探望老爷子,他还叮嘱我们要多搞科研。不是为了追求发论文的数量,而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摸索出更多、更好的诊疗办法。”17日,提起刚刚离去的老师,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和斌的声音格外低沉。

陈和斌1990年到呼吸内科工作,董宗祈是当时的科主任。在他眼里,董老特别严厉,对医生要求很高。董老查房时不允许带病历,问到患儿情况必须能随时回答。这就要求医生对患儿的病情牢记于心。此外,他还要求医生们对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有独立的思考。

一次,夜班医生收了一名三四岁患儿,怀疑是结核性脑膜炎,第二天陈和斌上班后,发现夜班医生用药剂量偏大,就按常规的结核治疗方案修改医嘱,下调了用药剂量。医嘱执行前,查房时,陈和斌被老师批评了:“虽然结核用药要参照治疗方案,但也要分析具体情况。孩子的结核部位在脑部,如需药物穿过血脑屏障起作用,就要增加用药剂量、提高药物浓度。”

“作为老师的优秀学生,被当众批评,当时我特别羞愧。但老师的教育令我受用终身。医生必须对疾病的发生原因、部位有清楚的认识,才能精确诊断、提高效果。”陈和斌说。

董老善于总结临床,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。因此,他经常鼓励呼吸内科的年轻医生们开展科学研究,积极发表论文,由此提升诊疗能力。

陈和斌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今后将继承董老积极探索的精神,努力提高科研水平,更好地为临床服务。

他为大家指引奋斗的方向

近两天,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、呼吸内科专家陆小霞时不时就红了眼眶。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温州等地的呼吸科、儿科同仁,纷纷委托她转达对董老的悼念。

在陆小霞心里,老爷子不仅是兢兢业业为患儿服务终生的榜样,也是慈爱的长辈,关心后辈的工作和发展,为大家指引奋斗的方向。

“老爷子对患儿全心全意,令我们敬佩。”陆小霞回忆,2019年时,她和董老的门诊都排在周四上午,一次,她因为有紧急任务需立即出发,不得不委托门诊办公室协调,将当天预约就诊的患儿转给其他医生。回来后她得知,为了给转过来的患儿看病,董老当天上午足足看了60多个号,接近下午2时才下班。为此,老人一口水都没敢喝,也没离开过诊室。董老说:孩子们来看病不容易,能多看一点就是一点。

对于工作和后辈的发展,董老一直挂心。2019年,董老推荐陆小霞参加某个专业学习,出发的路上,老爷子打了好几个电话,叮嘱陆小霞别错过学习机会。“老爷子在电话里说,‘我的时间也不多了,未来要交给你们啊!’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。”陆小霞说,如今,董老离去,她想起当年老爷子对她反复叮嘱的那种迫切,更深刻理解了老人的心情,这不仅是对后辈的关爱,也是对呼吸学科发展的深切期盼。

陆小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在儿科工作,看到孩子们被治愈,很有职业满足感,但工作中也有很多苦和累。董老为大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,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,激励后辈有坚定的目标、清晰的认识,用坚定的信念、义无反顾的勇气,坚守为儿童健康服务的初心。

【编辑:余丽娜】

更多精彩内容,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