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国海归:回国只能做博后

导读 原标题:法国海归:回国只能做博后 十年前,海外名校博士去深圳签三年劳动合同,就可评上“孔雀计划”C类人才,光市级补贴就高达160万。而...

原标题:法国海归:回国只能做博后

十年前,海外名校博士去深圳签三年劳动合同,就可评上“孔雀计划”C类人才,光市级补贴就高达160万。而如今,高校招聘、政府人才引进要求“水涨船高”。深圳C类人才门槛已经是:至少3篇近五年JCR一区一作/通讯论文。如果只“海归”一个身份标签,那只能“泯然众人”了。本科到博士都是海外QS100高校,且已经拿到澳洲lecture职位的某青椒,在2022年回国面试时,只拿到了南方月薪5000的讲师offer。

海外经历在招聘市场通吃的“黄金时代”,已经逝去。

海归红利正在消退

近年来,本土高等教育竞争力不断提升,海归博士原本的职称评审“快车道”进一步缩小。 2020年10月,国务院颁布教育评价改革方案,明确指出“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,不得将国(境)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。”

今年1月,江苏省人社厅发布通知,为破除不合理的学历限制性门槛,规定不得将出国(出境)学习经历作为参与职称评审限制性条件;2021年底,山东省人社厅发布公告称,在教师职称评聘中,高校不得将是否拥海外留学、访学经历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。

海外经历与职称晋升取消挂钩的同时,政府还为国内高校教师提供更多出国研修机会。海归博士的优势进一步减弱。教育部曾发布的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的通知中,其中一条核心要点就是在后疫情时代,尽快“恢复创新团队骨干教师分批次、成建制出国研修访学”。

除政策因素外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国发展,但人多了,自然就卷了。海外博士身份的竞争优势不再,想要国内高校教职,就从博后开始做起。

学术人脉资源也是国内求职的重要方面。如果是单纯的海外博士,那么在同等文章发表情况下,国内大牛导师加持的土博可能更吃香。

被优先选择的特权,依然存在

不仅是高校,地方政府对海外学者也相应的资源倾斜,利好政策持续加码。各类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补贴动辄百万,同一层次的海归博士和“土博”待遇可能相差10万元

以上优势客观存在,也是海归价值的重要支点。

想延长红利期,打造硬通货

去年7月,“湖南邵阳学院花1800多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”一事也引起广泛关注,原因是这批博士系同时间段、在同校同专业获得的博士学位,且其中22人此前便为该校教师,耗时不到两年半,在未放弃本职工作的情况下,还能去国外镀金拿个“洋博士”学位,同时享受每人80多万的引进补贴,这和“骗补”基本没什么差别了。速成“水博士”屡见不鲜,但也让大众对“海归”自带美化滤镜的眼光逐渐回归真实。此前,一则“海归女博士”求职某车企大厂被淘汰的新闻引起热议。根据该博士的简历,网友发现其本硕博所读专业均不同,且跨度大,彼此关联度不高,因此被质疑学校“放水”而被淘汰。

据此也可发现,比起海外留学生身份,目前用人单位更多还是看中其能力。整体社会对于“海归”也正在走向祛魅的过程。 其实,现在很多海归博士也都清楚,个人研究能力和成果才是offer的入场券。想要延长海归红利期,只能回归读博本质,打磨自身实力

来源:青塔人才公众号

青塔人才网: https://job.cingta.com/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